分享到:
开学
1977年秋冬之交,因“文革”而中断了12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被恢复了。这一年的高考,创造了中国高考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观:人数众多——十几届的高中毕业生,还有少数没有高中文凭的青年人,一齐涌进考场;“辈份”复杂——兄弟姊妹、学长学弟、老师与学生甚至父母与儿女同时参加高考;竞争激烈——当时大学与中专混在一起考,录取比例百里挑一,若单算大本,近乎千里挑一。与其他各届大学生相比,“77级”同学间年龄与阅历相差很大。
这一年,已高中毕业近4年的我有幸被录取于9999js金沙老品牌政治经济学专业,成为“77级”的一员。“77级”的入校,让沉寂多年的9999js金沙老品牌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图书馆与阅览室一座难求、教室与宿舍灯光不熄、校园小树林里到处是潜心阅读和促膝讨论的身影……
我的马家驹老师
学校为各个班次派出了最强的师资阵容。《资本论》是我们经济系的重头主课,当时主讲这门课的是著名学者马家驹老师。给我们上课时马老师已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令,出于对“77级”这群特殊学生的关爱,他坚持要给我们讲完《资本论》第一卷后再去履新。于是,我们有幸成为马老师在山大的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学生。虽然时光飞逝45年了,但马家驹老师讲《资本论》的情形在我心中宛如昨天。
在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马家驹老师就开宗明义:读《资本论》,不但要下功夫弄懂它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研读这部伟大著作时,要通过跟着马克思思考来学会思想家的思考方法。这段话也可理解为:读马列经典的重要目的是要“学会跟着思想家思考”。这一教诲在我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不但影响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对我毕业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记得当年每次进教室时,马家驹老师总是抱着一大摞中外不同版本的《资本论》——外文版的有英文本与日文本、中文版的有郭王(郭大力、王亚南翻译)本与马列主义编译局本。深度钻研过经典著作的人都知道,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由于时空与语言的“区割”,其译作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体现原作的本意。因此,马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用各种版本对照着进行讲解,务求让学生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意,并不时地要求我们把他认为译文不够准确的地方在书本上直接改过来(当时我们所用的是马列编译局的译本)。毕业后的岁月中,我每逢看到书架上的那套当年的课本《资本论》,总忍不住信手拿起来翻一翻,书中的那一处处修改标记,总能一次次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当年山大文史楼里的《资本论》课堂上。
马家驹老师讲课,可谓细致入微、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神采飞扬。当时我们班有58人,每逢马老师讲课又总会吸引来一些旁听者,以致座无虚席,在教室的走道上经常有席地而坐的听课者。每堂课马老师几乎都是先逐句逐段诵读原文、然后再逐段逐句细致地解读,每一章节结束时必作串讲,可以说是从部分到整体无不精读、精讲。一位师弟曾对我说,他从马老师那里学到了“读一分钟、想十分钟”的读书方法。对此,我也深有感触,至少读经典时必须用这种“掩卷而思”的精读方法,否则不可能读懂。
马家驹老师每堂课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一副老花镜和一副散光镜,随着他在低头诵读与抬头讲解间不断切换。马老师对《资本论》内容烂熟于心,常常如行云流水般侃侃而谈,仿佛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纯思境界。面对这种情形,记得一次有位同学对我耳语:别看大家都好像在静静地听讲,其实真能听懂的也没有多少人。我想,同学说这话的本意是《资本论》这部“天书”实在是太深奥难懂了。其实马老师提出的“跟着思想家思考”的要求也是很难的,要进入这种境界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思维训练。我的体会是,听马老师的课精力要自始至终高度集中,中间稍有分神,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当然,“听得懂”与“听不懂”本身是相对的。
马家驹老师尤其注重向学生讲授马克思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思想方法,他把马克思的方法形象地比如成一把锋利无比的“解剖资本主义生理学的手术刀”。每当讲到《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时,马老师总会提到黑格尔的逻辑学,并且这样比喻:读《资本论》就要像研究一只钟表那样,不但要能将它拆卸开来,而且还要能将它重新组装起来,这样才会真正明白它的内在构造与机理。马老师善于运用“矛盾引导前进”的方法来讲解《资本论》各范畴间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在他的讲授下,那些看似晦涩、枯燥与孤立的概念范畴,变得鲜活起来、变得具有了动态与联系感。这大概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概念自己在运动”。
我的个人感悟
为了“学会跟着思想家思考”,大学期间我很注重对经典著作尤其是哲学类经典的学习,还曾到哲学系去“蹭”过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课。在学习《资本论》时,也很大程度上是把它当成哲学著作来阅读,并努力去寻求那种“跟着思想家思考”的感觉。马克思虽然是公认的辩证法大师,但专门的哲学著作并不多,他的哲学思想大都隐含在其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小“资本论”之称)中,马克思运用经济学语言完整地阐述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可以说,这是一部“哲学思想含量最为丰富的经济学文献”。大学期间,随着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尤其是在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后,我甚至萌生了写一部《经济辩证法》的奇想。当然,以那时的学术功力,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是个志大才疏又不轻言放弃的人,毕业后这个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煎熬着我也鞭策着我,最终促使我于1995年、2015年分别写出了《管理哲学——规律与对子》(天津人民出版社)《管理哲学新论——管理即建构》(9999js金沙老品牌出版社),不管水平如何,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夙愿。这其中的“因”,不能不说是由“学会跟着思想家思考”带来的。
笛卡尔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家驹老师倡导的“学会跟着思想家思考”,无疑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会“渔”之本领。
正在阅读《资本论》的作者,1978年摄于山大文史楼教室
转自:公众号文史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