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在教学一线扎根四十多年,一路上,诸多收获与感慨伴我砥砺前行,三尺讲台不仅让我见证了一代代青年学子逐梦青春的奋进之姿,更使我坚定了潜心教书育人、永远怀揣赤诚教育理想的信念和决心。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回望我与改革开放同行的教育生涯,我深知,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扩容提质目标、顺应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我主讲的多门课程中,有一门课叫做“政治经济学”,这是经济学科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步入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课程抽象化、理论化较强,无论是对教师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与我的教学团队从教材和课程体系入手,对课程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把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些最新成果和知识吸收到教材里,使其不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学以致用。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我主编的教材《政治经济学》先后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我的教学团队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教学水平和理念的肯定,更是对我坚定不移推进教学改革的鞭策。
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教好学生,是对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而“如何教好、怎样教好”是其核心所在。我坚信,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科阶段的学习重在奠定专业基础,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去探究。每堂课开课前,我都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内容浏览一遍,而是需要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在课上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讲解这些问题,以此为学生敞开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更深奥的风景;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每学期我都会专门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班级课堂辩论赛,由全班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学术辩论;为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方式,“政治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采用分组面试形式,从而在考察学生课程水平的同时,了解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式。而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学生已经有能力去选择、甄别和思考,老师主要是发挥指导引领作用,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雕细刻。回顾招收研究生的三十余年,我培养的硕博弟子超百人,很多学生在读书阶段便已崭露头角,在顶尖或权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毕业后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每一位优秀的学生,都是我的骄傲。
科研创新是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是不矛盾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因为科研不仅可以决定一位教师的眼界,更事关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企业制度与产业组织理论,在这四十余年的持续深耕中,我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我的《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一书被全国社科基金办公室作为《成果要报》,其中的主要政策建议被报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等领导;《企业行为研究》一书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国务院研究中心马建堂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罗元铮教授等分别予以评论推介,国内同行给予了较高评价;与此同时,我与我的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转轨经济中的反行政性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垄断与竞争:自然垄断性行业竞争机制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研究”等多个重大课题项目。多年的学术追求,不仅使我把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更让我有机会为国家经济研究贡献一己之力,强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学术支撑。
回首过去,我植根教学科研一线,立德树人,锐意创新,教学科研都取得一定的成果。立足今日,我将顺应高质量教育建设需要,潜心钻研,继续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面向未来,我会满怀教育热忱,坚守初心,以实际行动躬耕教坛;行稳致远,为学科教育镌刻新注脚。